至于“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僧道本是出家之人,行善惩恶是他们的本分。按理说结交僧道应该受益良多才是,怎么反而成坏事了呢?古人大抵是这样认为的,许多僧道在出家之前可能是大奸大恶之徒,为了逃避罪责、掩盖身份才出家,并非真的良善之辈,与之结交可能会误入歧途;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为了防止人们结交僧道听信他们的说教,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最终抛家弃子、自毁前程。不管是什么原因,坚持做一个好人,就足够了!
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
河道变窄,水流就会湍急,人在紧急关头,就会想出好的对策。明知道山中有老虎,就不要向有虎的山中去了。道路不走就不会到达目的地,事情不去做就不能成功。人不劝导教育就不会成才,钟不敲击就不会鸣响。
人的身体里面隐藏着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往往只有在受到巨大压力的时候才能被激发。人在遇到危机之时,思维会高度集中,大脑会高速运转,迅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因此,每个人都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说自己做不到,人没什么是做不到的。不过,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也不能总是处于这种紧张状态,脑神经如果时刻这样紧绷着,人迟早会崩溃。只有在平时的放松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以更机智敏锐的思维去面对和处理。如果能够适时地发现危机,并能及时地避免当然更好,没有必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直面危险而能达到目的的人才更加明智。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挖掘,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身上到底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宝藏。因此,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就像钟不敲不鸣的道理一样,人不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永远也别想到达理想的彼岸。事在人为,前提是人必须去“为”才行,事情不做是不会成功的。“路不行不到”“人不劝不善”都是同样的道理。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有些人悔悟得太晚,没有钱了才不喝酒,到了老年才读佛经。为七层佛塔都点上灯,不如在暗处点一盏灯对人更加有益。家中的双亲就是活菩萨,何必非要去灵山朝拜如来佛祖。劝人做事不要隐瞒真情,其实你头顶上就有神灵看着你。存下善良的心,留给子孙去继承吧。
人们应该心存善念、多行好事。行善积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举头三尺有神明”固然是种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但是劝人向善的宗旨是没错的,人若想作恶又想瞒过世人,是很难办到的。虽然没有神灵察看,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坏事,总要留下痕迹,迟早会露馅儿。因此,人要善于把握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毕竟为善比作恶要幸福得多。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为人长辈者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下一代学习效法,对子孙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巨。“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坏的习惯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喝酒喝到倾家荡产是可悲的,荒废青春也是可耻的,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必然就会歪。而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其日常言行都以善为出发点。“堂上二老是活佛”,儿女子孙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以善良处世。而以良善传家者,待人诚恳、做事踏实,自然都能创下一番事业,所以常言道“积善之家庆有余”。由此看来,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宝藏并不是财富名位,而是心存善念的价值观,使良善之心代代流传,这样才能为儿孙种下幸福的根苗。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惺惺常不足,懞懞作公卿。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灭掉心头的欲火,剔亮佛前的明灯,多做好事,常常警觉。绝顶聪慧的人往往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昏庸愚蠢之辈却总能做朝廷高官。群星闪闪发光,不如一个月亮那么明亮。兄弟间若互相伤害,还不如好朋友。
无论是古是今,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令人灰心的现象,天道似乎泯灭了。
“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有“才”莫若有“财”。怀才不遇的人随处可见,可是怀“财”不遇的情况却很少发生。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昏庸愚蠢之辈却能飞黄腾达,命运是不公平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的魅力总是令人无法抵挡,卖官鬻爵、子承父职是封建社会的潜规则,钱权交易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于是有钱的有了权,有权的更有钱,至于是否能胜任自己的职责通常是不会有人去过问的。而那些无权无钱的正人君子却成了无用武之地的可怜人。即使是在政治清明的朝代,因为人情、喜好,也同样会出现用人不当的问题。竞争的法则从一开始似乎就是有失公允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希望能改变它,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制度也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