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修身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有所愤恨,内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有偏好,内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被邪念蒙蔽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就像没看见,虽然在听却没听进去,虽然在吃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这就叫做,修身必须端正内心。
[]忿(fèn)懥(zhì):愤怒。
【导读】 前一章讲“正心”是“修身”的前提,下一章讲“修身”是“齐家”的前提。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因为,自己的行为往往受自己的情欲所左右,对自己的亲人常常存有偏爱之心,对自己厌恶的人存有愤恨之心,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无原则地偏让,对自己同情的人会有所偏心,对那些傲慢懒惰的人会有憎恶之心。在这五种情况下,常人之情总会不加审查而有所偏向,这样,必然会陷入偏执一端的泥潭。还是俗语说得好:“人们往往难于知道自己小孩的坏毛病,人们永远不满足自己田地里庄稼长得茁壮。”意思就是说,一般的人总是容易产生偏见。只有加强对自身德行的修养,才能纠正偏见。对以上五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处理,这就是朱熹所说的“当然之则”。
《大学》所设计的人生进修阶梯,是由内逐步向外生发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是向内的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是向外的生发。而“修身”一环,正处于由向内修养到向外生发的过渡点上,所以,“修身”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2]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管理好家庭在于先修养自身: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会有所偏颇,对于自己所轻贱和厌恶的人会有所偏颇,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会有所偏颇,对于自己所怜悯的人会有所偏颇,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会有所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世间少有。因此,有句俗语说:“(由于溺爱)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由于贪婪)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肥壮。”这是说,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辟(pì):偏见。
[2]哀矜(jīn):同情,怜悯。
[]硕:茁壮。
【导读】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而“齐家”又是“治国”的先导。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因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怎么可能教育好国民呢!能够使家庭兴仁让之风,才能使国家兴仁让之风;如果个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大乱。所以尧舜身为表率,大仁大义,天下百姓也随而从之,讲求仁让;而桀纣带头暴戾,国家只有走向灭亡。这就是讲求“治国在齐其家”的机锋所在。
当然,在宗法制的封建时代,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都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求绝对的忍让和服从,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合理的因素,“礼让”“仁爱”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是家庭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和睦相处,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每个人都讲求文明礼貌,国家才会成为礼仪之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2]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却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在国中成就教化。对父母的孝道,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用来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用来对待民众。《康诰》说“(爱民众)如同爱护婴儿那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做到,也相差不远了。没有人是先学会了养育孩子之后才出嫁的!
[]成教:使教化成功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