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六安 [切换]
    六安KTV招聘网 > 六安热点资讯 > 六安励志/美文 >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

    时间:2022-07-19 10:37:16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600次   【】【】【网站投稿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大学

    《大学》与“修齐治平”之道

    《大学》和《中庸》原是“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两篇。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到南北朝、隋唐时期,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为了反对佛教,提出了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用《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抨击佛教只讲个人修身养性的处世原则。李翱也抬出《中庸》的学说,与佛教抗衡。他们开始把《大学》《中庸》提高到与“六经”同等的地位。

    到了宋代,由于当时理学学术思想的需要,《大学》《中庸》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及中和的处世原则进一步受到重视。程颐就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继承并大大发展了程颐的思想,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还倾注大半生的心血,作《四书章句集注》,直到垂暮之年,仍在改定《大学·诚意章句》。通过朱熹的努力,“四书”的经典地位逐步确立起来。从此以后,“四书”开始风行。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四书”更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明永乐年间,官修《四书大全》,并颁行天下,作为士子的标准读物。科举考试又以它为出题的依据,并以朱熹的《集注》为标准答案。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都曾亲自抬高“四书”的地位。

    从此以后,“四书”成为中国民间最普通的读本,深深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多年的读书人。尤其是《大学》《中庸》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以“至诚”为中心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更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处世的宗旨。

    关于《大学》的作者,按传统的说法是曾参。曾参,即曾子,字子與,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小孔子46岁),死于公元前436年。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一生学习非常勤奋,致力于对孔子忠孝仁义的学习,尤其重视孝道。日常生活中,特别讲求对人进行“诚信”的品德教育。一次,其妻允诺儿子赶集回来后杀猪给他吃,但后来又舍不得杀,还说是与小孩闹得好玩。曾子知道后,狠狠训斥妻子道:“你这是教儿子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母亲,这怎么能教育好儿子呢!”说完,亲自杀猪以兑现诺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那什么是“大学”呢?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四书章句集注》)在周代,贵族子弟从八岁开始进入小学学习,主要学一些基本的文化礼乐和射御武艺等。到了十五岁,就进入大学(古时称太学)学习,这时候学习的内容就深多了,主要是学习修身、治理社会的知识和培养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汉代的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可以为政也。”

    《大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大学》全书共十一章,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第一章称为“经”,有205个字。按朱熹的说法,这一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所以处于神圣的“经”的地位。以下十章,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有1546个字。所谓“传”,就是专门解释和生发“经”的含义。

    《大学》通篇大意,一言以蔽之,即阐释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修己治人之道。人们通常把《大学》所构建的道德修养体系,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人们通过后天的道德学习和修养,努力恢复人天生向善的本性,找回自我。“在亲民”,就是人们不仅要自己修养好道德品性,而且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社会群体之中,使天下万民都能够同心向善。“止于至善”,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的学习和修养,达到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境界,也就是最高的道德目标。

    所谓“八条目”,就是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实践步骤。“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一般把这八个步骤分为两大方面,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自我内在的修养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在的道德实践功夫。同时,又可以把“修身”看成是由内在修养过渡到外在实践的舟楫。“格物”,就是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致知”,就是通过“格物”而获得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就是内心要诚实,不要自我欺骗,尤其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更要诚实。“正心”,就是要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发挥辨知事物的功能,也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集中精神。这四条,就是自我道德进修的阶梯。做好了这四条,也就达到了“修身”的目的。“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才能管理好整个社会;反过来说,不能治理好家庭,就不能治理好社会。“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在努力的最高目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激励自己,这也是从“八条目”生发出来的。

    最新便民信息
    六安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